展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展会新闻 > 正文

合肥市发布“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 www.ccieme.cc 发布时间: 2022-11-28 点击: 675

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培育百亿级企业10家,实现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动力电池年产能超过300GWh,驱动电机系统年产能超过300万套……日前,《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未来,我市将锚定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打好补链延链强链组合拳,聚焦整车、智能网联系统、关键零部件、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精准发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体系。

在包河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无人驾驶车在园区内行驶。记者 郭如琦 摄

形成“三基地六园区”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合肥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主导产业,全市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300多家,包括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合肥长安、安凯汽车等6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关键配套企业。
未来合肥新能源汽车将驰骋何方?《规划》明确,合肥将立足产业空间布局基础,优化“四大工业组团”和“一县”的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庐江县等地协同发展,形成“三基地六园区”产业发展格局。
“三基地”:即“下塘”“新桥”“新港”三大百万辆、千亿级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六园区”:即合肥高新区、包河区、新站高新区、庐江县、肥东县和巢湖市等六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集聚发展园区。
其中,合肥高新区重点推进长安整车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汽车电子等配套产业;发挥创新优势,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新站高新区重点壮大新能源电池制造规模,延伸发展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环节。包河区推进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创新,推动智能网联企业发展壮大;依托合工大,推动电池、整车研发,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庐江县、肥东县、巢湖市和安巢经开区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及新材料产业,打造“材料+电池制造”产业集群。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有业内专家认为,汽车产业最大的变革,是由过去硬件主导,变成了软件主导、软硬件有效融合发展。只有软硬件有效地融合发展,才能让汽车的功能、性能尤其个性化的体验做到极致。
而要想达到这种“极致体验”,核心技术突破是关键。《规划》提出,我市将瞄准产业链、创新链短板,联合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本等协同攻关新能源多元化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在关键零部件方面,我市重点研究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加快电池管理系统、全固态电池技术、锂金属电池以及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突破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等领域核心技术,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支持电驱动总成的集成应用;攻关新能源专用电动上装系统技术。
未来,在车规级芯片、软件方面,我市将重点突破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车载操作系统、线控底盘、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等方面技术;加强雷达探测、机器视觉、车辆姿态感知、乘员状态感知和协同感知等车辆感知技术及通讯网路、信息安全等核心信息交互技术攻关。
打造产业生态新面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市“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建成封闭测试场所 2个。
同时,我市还将强化智能网联系统研发,重点搭建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大数据云控平台,突破车路协同应用系统、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车载操作系统、网联化信息服务、智能语音交互、基础智能驾驶辅助等技术。培育一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结合移动互联网、5G、AI 等技术基础,探索构建以无人驾驶+共享出行的定制化出行平台。
11月15日,合肥高新区与法国威立雅——山鹰国际安徽区域总部举行项目签约仪式,法国威立雅将在合肥高新区重点建设省域内再生资源大数据平台和绿色分拣示范中心,运用现代智慧车联网、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创建覆盖“源头收集、智能分拣、分类处理、终端再生利用”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和信息追踪溯源系统。“这将为合肥新能源产业电池的再生利用提供助力。”该区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合肥市正在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之都和光伏新能源应用第一城,新能源电池的再生利用市场规模也随之快速攀升。为推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我市将重点布局电池梯次利用、拆解回收等领域。依托相关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企业,总结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回收利用模式,扩大退役汽车电池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应用。支持动力电池拆解回收企业完善回收渠道,引入自动化拆解成套工艺,提升锂、镍、铜、钴等高价值金属元素回收效率,完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应用体系。
图片